第669章一段伤感的成长故事
“我加入了军队,那是一支非常小,非常弱的军队,他们只会欺负老百姓,他们只会抢抢钱,抢抢粮,干一些偷鸡摸狗之事。我很痛恨那支军队,我认为,这支军队不适合我。可就在我即将准备离开时,战争来了,敌国的军队入侵,我们所在的军队开始四分五裂,遭遇到了敌军围杀。”
“我们一直都在逃,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生路,我们逃到了森林里,发现跑不动了。怎么办?被杀,还是反抗?很多人都选择了自生自灭,但是,我一句话却改变了他们。我说,不想死的,听从我的安排,我可以带你们逃出去。”
“其实,我也不知道我哪来的勇气,更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说这些话。但我还是说了,因为我知道,如果我不这么说,我会死的,他们也会死,我不想死,死了,什么都没了,死了,我就无法替母亲报仇,无法找到那个男人,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。”
“那是我的第一战,我成功了,我利用了诱兵之计,设下无数圈套。前来围剿我们的那一千军队,却死在了我们八十名残兵败将之手。也许正因为那一战,那一群流氓军对我彻底折服了,开始对我百依百顺。”
“我也知道,那仅仅只是一个开始,想要活着,想要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,必须要奋斗。离开了森林后,我们来到了一个村庄,我们请求了村民给我们食物,在吃东西时才知道,我们的国家灭亡了,皇帝投降,成为了俘虏,我们的国家没了,军队都投降了,只有我们这紧紧八十几个人还在战斗。”
“听了这些话后,我的那些士兵都绝望了,他们有五十几个人离开了队伍,回了他们的家乡。而我们只剩下了仅仅三十人?我当时也在好奇,三十几人,如何战斗,如何复国?还不如投降,投靠更强的国家和军队。但是,我更加明白一点,起点越高,想要完成自己的梦想更加艰难。”
“那一天,我做了一个决定,我带领三十几个部下去偷袭一个县城,县城内拥有五万大军驻守。在深夜时,我们潜入到了军营,来了一场火烧联营,五万大军在那一场大火中,烧的一片焦土,从大火中走出来的人,只有不到五百人。”
“那一战后,我成名了,帝国开始围剿我,开始以高达千金悬赏我,更有人将我列为了高度危险人物。但是,这对我来说,无疑是最大的胜利,因为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被追杀的人。毫无疑问,我的想法是对的。仅仅三个月的时间,我筹备了五千人,手里的粮草足以吃半年之久。”
“我知道,这些财富足够我成长了,我必须利用我的能力跟余生去拼一把。于是,我率领了五千大军,攻下了当时亡国的帝都,那一战非常惨烈,帝都内驻守了二十万敌军,我手里只有不到五千人。”
“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疯子,五千人去对抗二十万敌军,这一仗如何打?他们说对了,我的确是一个疯子。或者说,我比他们想像中还要疯狂。”
“我布置了一个疑兵之计,我在帝都城外三十里处,我设下了一军营,军营内布置了足足五十万大军的营帐,而军营中只留守一百人,这一百人只负责烧火,嬉闹,吃喝,不需要做任何事,而我却带领四千多大军开始围攻帝都城,我的布置确实吓住了敌军,让敌军不得不对外求援。”
“仅仅三日,三十万敌军前来救援,我知道,我的计划成功了。在援军离帝都还有不到两天路程时,我袭击了援军中军,让三十万大军一片混乱,他们不得不停下步伐,准备备战。可……他们却不知道,这只是一个圈套。”
“那一夜,我派探子前往帝都,将事情告知了守城将军。这位将军很聪明,但是,为人疑虑过多,他做了他一生最为愚蠢的事,他居然带领了十万大军前往援军中救援。也就是说,城内只剩下了不到十万人。”
“三十万大军我都不惧,怎惧十万人?于是,我趁着将军大军离城,我带领了五千人马,故作败军回城,我们顺利的回了城。但是,在深夜中,我们夜袭了帝都十万守军,十万大军一个不留,那一夜我杀了很多的人,我并没有亲手杀他们,但是我却亲眼看到一具具尸体倒下,看到了一个个家庭毁在我手里,看到了鲜血染红了整个城市……”
“那一刻,我终于明白了,原来将军是靠着骸骨堆积起来的。我也明白,我必须要冷血,为了我的军队,为了我的利益,我必须心狠手辣。”
“帝都被我毁了,财宝被我抢走了。整个城市一片废墟。终于,在天亮时,敌军回来了,他们看到了尸体成山的出现在眼前,他们眼里居然出现了恐惧。也从那一刻起,敌军终于害怕我了,我也知道,我的名声开始正式竖立起来了,我必须要以我的能力,夺回这个国家。”
“那一天之后,我丢掉了原有的名字,我为自己取名为军神,我要成为军中的神灵,统帅万军。旗号打出,更多的人来投靠,我的战争也越来越多了。”
“随着人马的聚集,我开始跟敌军正面对抗,我开始更加疯狂了,我利用了半年的时间,让手下的军队达到了十万人,让亡国的领土夺回了一半。我的壮大,让这个入侵的敌国开始恐惧了,因为他们在我的国度内消耗太大了,死亡的人数不计其数。终于,他们选择了谈判,他们要封我为王,把我的土地封赏给我。”
“但是我拒绝了,因为我对这个没兴趣,我要的是名声,我要的是战斗,我要的是成为军中之神。”
“于是,战争又开始了。敌军增军百万,我的军队达到了三十余万。但是,我的才华展现了出来,百万大军而已,我丝毫不放入眼里。”